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国资央企迈出高质量发展步伐。9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信息显示,“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各项经营指标稳中向好,加快实现以价值创造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同时,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研发投入不断攀升,“大国重器”捷报频传。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从规模发展转向效率发展,“十五五”期间国资央企要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更加突出“创新发展”,更好地履行战略使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供给能力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促进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
“‘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推动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开创性、历史性的重要成就,是国资央企功能提档、价值跃升、战略支撑作用更好发挥的五年,是发展提质、改革增效、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的五年,是党建引领、监管护航、企业面貌为之一新的五年。”在9月17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
展开剩余78%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3%和8.3%,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到6.7%,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从59.4万元增长到81.7万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有企业研究室主任贾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企业利润总额的年均增速超过资产总额的年均增速,说明发展提质增效成效显著,背后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加快清理退出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完善市场化机制,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优化监管与考核,除了使用“一利五率”来考核,近年更加注重个性化的精准考核。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从规模发展转向效率发展,“十四五”末资产总额预计将突破90万亿元、利润总额年均增长8.3%。国有企业考核以“五大价值”为方向,包括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EVA)、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品牌价值,旨在强化中央企业的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对于战略性、功能性企业分别设置企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衡量对国民经济的增量贡献指标,引导投资战略性投入。
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
中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全面践行新型举国体制,以更大的力度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效。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科技成果,可以用‘顶天立地’来形容。‘顶天’就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打造了‘深海一号’二期等一批‘大国重器’,建成了深中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在2024年开展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中,中央企业共获奖109项,占全国同类奖项总数的一半以上。‘立地’是填补了一批产业技术空白,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张玉卓表示。
贾涛指出,国资央企的创新很多是在产业基础领域、重大工程、“大国重器”当中,企业用户是主要客户,不像消费品领域直接面向老百姓,更容易被感知,但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这次九三阅兵中展示的先进国防装备,绝大部分出自国资央企。
中央企业的创新实力取得长足进步,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投入强度从2.6%提升到2.8%,参与了全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打造了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组建了23个创新联合体,形成了体系布局、协同攻坚、重点突破的强大合力。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领域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被集中攻克,嫦娥六号、梦想号、奋斗者号、深地一号等一批“大国重器”捷报频传,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持续擦亮“中国制造”名片。在九三阅兵中,系列新域新质作战力量震撼亮相。
周丽莎认为,“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推动科技创新,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提出原创策源地、产业链链长,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实现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设置科技创新投入强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等考核指标,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更好履行国企战略使命
∨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战略布局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等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中央企业主业投资占比和从事主业的子企业数量占比均超过90%。
发布会上的信息显示,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全面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先后出台26个具有针对性的行业考核实施方案,2025年对中央企业考核的个性化指标占比达到76%以上。政策的精准性、科学性和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持续加强出资人监管,加快构建“上下贯通、实时在线、自动预警”的智能化、穿透式监管系统,做到产权、资金、债务、薪酬、采购、贸易等工作全覆盖,努力实现“经营行为可视、资金流动可溯、重大风险可控”。
张玉卓表示,国务院国资委正在推动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在业绩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对企业承担战略使命所付出的成本以及作出的贡献,予以实事求是的考量,引导企业全面履行好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
贾涛认为,监管考核可谓国资央企的“指挥棒”,发挥着明确发展方向、产业导向和激励约束的巨大作用。上述监管措施的调整,对促进国有企业更好地履行国家战略使命、更好地平衡兼顾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智能化、穿透式监管系统,更加精准科学的考核,也能较好地解决“放得活”与“管得住”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激励广大国资央企放心干事创业、敢闯能闯,为“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贡献更大力量。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
发布于:北京市配先查配资-股票配资在线-股票怎么玩杠杆-a股怎么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